close

  19歲的夏剛,洗過車、進過廠、發過傳單,現在又賣起了葡萄。“我覺得年輕啥子都可以嘗試,賺點生活費也是好的。”他說,馬上要上大學,要花父母很多錢。填完志願後,他就借來一雙籮筐、一根扁擔做起了小本生意,不僅賺錢,還學會與人打交道,他坦言自己“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重慶晨報》7月23日)
  夏剛同學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能利用入學前的暑假體驗父母的不易、感受賺錢的苦與樂、鍛煉自己的社會能力,值得每一位“準大學生”借鑒。
  如今,一些有錢人家對孩子嬌生慣養,家境困難的父母也對孩子窮生富養,使得一些孩子從小把父母當成了提款機,不知道勞動的艱辛、賺錢的不易。大學四年,很多學生就是在用父母的錢享受人生最愜意的時光。他們沒有獨立生存的嘗試,不會體會到幸福來之不易。
  有一次回老家,聽母親說鄰居那位上大學的孩子,放假時被父母安排到燒磚的窯廠去打工,結果幹了沒幾天就累趴下不想去了,只掙了一百多塊錢。但他的母親發現,一向花錢大手大腳的兒子, 把那一百多塊錢一直裝在口袋里沒花。因為“這些錢掙得太不容易了,捨不得花掉”。
  還有一位畢業後等待入職的大學生,陪父親一起去收棒子後,寫了一篇《我的父親是一個收棒子的》的網帖,讓很多網友“淚奔”,被稱為最牛“炫父”帖。大學生有時缺乏對父輩的理解,唯有親身體驗後才感慨良多。
  大學報到帶夠四年衛生紙的“齊全哥”,開學一周給家裡寄回一大包衣服的“快遞姐”,他們的形象雖然極端,卻也折射了一些大學生缺乏生存能力的現實。不管家境如何,父母都不應該把孩子培養成那種樣子。根據沙利美和蓋洛普聯合作出的一項調查,普通美國家庭子女上大學的費用,父母平均承擔48%,子女平均承擔33%,其餘為獎學金和親友資助。也許,美國的大學生表現出比中國的大學生生更自立的形象,原因之一是他們更早地承擔起責任。
  國內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的,就是沒有在孩子獨立謀生前,給他們嘗試和逐步適應獨立的機會。對準大學生們來說,學一點課本以外的謀生知識,體會一種在課堂里難以體會到的經驗,是他們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原標題:準大學生應該體驗的“課外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w28fwnf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