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腸道微生物代謝標誌物
  未來或可診斷肝硬化和肝癌
  李蘭娟院士的重症肝病診治理論再獲新突破
  □通訊員 夏燕燕 陳旭東
  本報記者 黃淼君
  早報訊 乙肝病毒攜帶者會不會演變為肝衰竭?這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也是眾多醫學領域的專家們一直在攻關的醫學難題。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帶領的100多位科研人員歷經14年的艱苦攻關, 獲得了重症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昨天,在浙大一院的新聞發佈會上,李院士反覆用了三個詞:14年、首次和重大突破。
  14年前,李院士的李氏人工肝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治療肝炎以及延長重症肝病患者生命的一項有效措施的李氏人工肝,第一次成為國內學術界耀眼的明星。在接下來的14年中,李氏人工肝技術被無私推廣到全國31個省市300餘家單位。
  獲獎不是研究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在接下來的14年中,李院士的團隊持續對李氏人工肝技術進行改進,併在重症肝病診治領域,獲得了許多首次重大突破。
  首次發現了毛螺菌科等細菌變化與重症肝病發病密切相關。“抗生素真的不要濫用,經過我們的研究和論證,腸道細菌也是人體一個重要器官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濫用抗生素就是破壞人體微生物的生態,就是損害人類健康。”李院士說,預防肝衰竭要從維護腸道微生態開始。
  首次運用分子生物學,創建了納米抗菌肽治療內源性感染和微生態干預防治重症肝病的新策略,這意味著未來可以通過腸道微生物代謝標誌物,鑒別診斷肝硬化和肝癌。
  首次闡明瞭骨橋蛋白調節NKT細胞至肝損傷機制,通俗地說,就是找到了肝損傷的基因學上的原因,治療肝炎就可以以這個基因點位為靶點,不但可以讓肝炎的治療更有針對性,還可以預警重症肝病的發病,讓更多的肝炎患者受益。
  正是無數個首次突破,讓李院士的團隊在14年後,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原標題:腸道微生物代謝標誌物未來或可診斷肝硬化和肝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w28fwnf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